中共萍乡市委 萍乡市人大 萍乡市政协
 
 首页
当前栏目: 首页>投资>投资指南
关于印发萍乡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
2017-01-03     来源: 字号:[            ]

各县(区)人民政府、萍乡经开区管委会、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江西省工信委 江西省发改委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赣工信信推字2016497号)的要求,我们组织编制了《萍乡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0)》,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萍乡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萍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1228

 


当前,由信息技术引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重要资源。“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开明开放、文明幸福、和谐平安的新萍乡”的关键时期,是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推进萍乡的信息化发展,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加快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结合萍乡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实施网络强国、大数据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部署的要求,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萍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萍乡市“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回顾

(一)“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时期,萍乡市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升级,经济领域信息化持续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全面提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社会管理服务的全面提升。

1.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升级

——基础设施发展全面提升。“十二五”期间,3G/4G网络覆盖到了所有乡镇及以上地区,3G网络基本覆盖行政村。全市宽带用户普及率得到提高,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到30多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8.8%。城市地区用户基本实现100兆比特每秒(Mbps)宽带接入能力;农村地区行政村基本实现通宽带,用户实现20Mbps宽带接入能力。全市电话用户总数172万户,其中移动电话 158.9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144万户,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43.7%

——广播电视网络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构建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设施,采用直播卫星接收方式在全市完成村村通工程建设。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到27万户,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双向化覆盖超过10万户,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化率达100%。网内传输数字电视节目频道达到199套。

——三网融合积极推进。“十二五”期间,积极推广南昌市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取得的经验,加快了电信和广电双向业务进入和融合型业务开发应用。融合套餐业务、融合平台业务、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有效开展,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告、IPTV、手机电视等三网融合业务在社会领域的应用逐步拓展,萍乡广电网络宽带用户已超过10万户。

2.经济领域信息化持续推进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一步深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向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二次开发和服务等方面渗透,线上线下协同推进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企业逐步向生产服务型企业拓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信息化项目实施成效显现,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信息化平台、智慧园区。“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48%;重点骨干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52%,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6%,供销环节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46%,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省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园区,11家工业企业成为全省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动力与活力。

——农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种养和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加快普及深化,“三农”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企业数量达到12家,2015年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4亿元,增长40%。

——电子商务应用进一步拓展。“十二五”期间,全市电子商务取得了飞速发展。萍乡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29.17亿元,同比增长112.6%,拥有国家级示范企业、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省级示范基地、省级示范企业。

——信息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十二五”期间,全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信息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信息消费规模快速增长。“十二五”末,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8亿元,电信业务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亿元。

3.社会领域信息化进一步得到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环境保护等社会领域方面得到深入应用,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电子政务建设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坚持集中统一、整合共享、联合协同、安全高效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应用服务,深化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全市实现了所有县区、乡镇(街道)网络全连通,形成了市县乡全覆盖的电子政务网络新格局。依托政务网建立起了税务、公安、国土等多个应用系统,全面提升了政府监管能力和事务处理能力。全市绝大部分单位开通了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政务微信平台,进一步畅通政民沟通渠道。

——云平台建设逐步推进。以“中国?萍乡”门户网站为总站,52个部门网站为子网站的政府网站群体系初步建立,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的重要平台。电子政务共享数据交换平台、电子监察平台、应急联动系统和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等初步建成。

——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市县级“三单两制一网一评价”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完成,政务服务网及网上审批系统全面开展应用江西政府服务网萍乡分厅对教育、医疗、民政、就业、广电等政府部门便民服务进行了整合,公布了44个市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280项、行政权力事项3579项、责任事项35680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普遍建立,管理制度规范逐步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卫生计生信息化取得长足进步。“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卫生计生信息系统,已建成包括全员人口信息、妇幼健康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急救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协管、计划免疫、血液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阳光医药监察、卫生计生统计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以市人民医院为代表,各家医院都在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尤其三级医院均建成成熟的医院管理信息化系统(HIS),不断完善影像传输系统(PACS)、放射信息系统(RIS)、检验信息系统(LIS)等信息系统,县区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也开始建设HIS 系统,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医院精细化管理。2014年,完成了全市三县两区基层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实现了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对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互联互通,为基层各医疗机构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提供了平台支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得到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金保工程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多险合一”信息系统试点上线运行,并实现数据向省级集中。着力推进了“一网五点”就业监测系统,同时大力组织发行全省统一的城镇职工、居民社会保障卡115万余张。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已逐步成为我市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落实政策,开展业务办理,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教育信息化取得较大进展。“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现有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3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21所,江西省数字校园示范校1所,省级电子书包试点学校两所。我市有8所学校建成校园网,77所学校建有校园局域网,现有多媒体投影设备4152套,学生电脑10148台,教师手提电脑5616台。全市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3.28%,其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52%;学校普通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比例达58%

——交通信息化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启用了五个交通信息网站,开通了班线客运、驾培、危货、城市客运和租赁等多方面的网上办事项目。积极推进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三类以上班线客运车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旅游客运车辆和出租车,全部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装置,安装率达100%;城区安装92块电子站牌,萍乡市公交信息与掌上公交APP已实现对接,现能通过掌上公交APP实时查询公交运行情况;与大富汽车工程学校合作建立了驾驶员从业资格无纸化理论考场和实际操作考核考场;道路运输管理实现全省联网,实现了道路运输管理业务全省共享。

——建筑房地产行业信息化全面铺开。启动了房地产交易信息系统,建成了个人住房、住房保障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三个信息系统,研发了萍乡市建筑管理信息系统。

——水务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开展监测点建设,建成了统一的信息网络系统,铺设各类网络信息点224个,其中雨量162个、水位60个、水质监测站2个。提高了水雨情监测站网的密度,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系统不断完善。

——档案信息化逐步推进。对原有的电子文件数据中心系统进行了版本升级,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完整性。稳步推进重点档案备份和全文数字化,完成馆藏珍贵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

4.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十二五”期间,建立了统一指挥、应对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机制。大力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对网路与信息安全的认知应用水平和防范应对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落实国家信息安全工作部署,组织实施网络信息安全专项检查,开展对党政机关、重点行业的网络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进一步提升自主可控水平和安全防护能力,预防和减少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推动网络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

(二)“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十二五”期间,萍乡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相比于发展要求,我市信息化应用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信息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信息孤岛和投资浪费现象时有存在,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传统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新业态发展面临瓶颈障碍;企业信息化集合集成应用和智能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安全认识不到位、意识不强、自我防范能力不足,信息安全防护上技术手段和措施不足,网络安全形势严峻,信息安全监管基础能力有待提升。

  

 

二、“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趋势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将有力支撑经济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所展现出来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小型化生产、质量型和差异化竞争、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技术产品业态商业模式融合创新等特征,用传统工业经济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是根本无法解决和满足,必须要用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创新思维去对经济发展方式做根本性的转变,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更为迫切。经济发展能否成功转型,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发展在经济领域将不再简单停留在普及应用、融合发展这个层面,而要视为转变经济各领域生产方式的核心驱动力。

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十三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和使用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云计算、云存储、云共享、云安全等云服务模式不仅在技术上变得更为可靠成熟,而且随着云服务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公有云服务被政府和企业的广泛使用,基于云服务的IT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在理念上也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已经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IT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政务信息资源、企业信息系统、个人隐私数据等放在公有云上不安全的顾虑已经普遍被消除。像购水、购电一样购买和使用云服务进行IT设施建设的模式,因为投资成本低廉、建设周期缩短、后期运维便捷等众多因素已经越来越受社会推崇。因此,“十三五”期间部门单独建系统和平台时代已经过去,购买和使用公有云服务进行部门信息化建设已经大势所趋。

从网络应用来看,“十三五”信息网络将会成为最为重要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十三五”期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网络应用将更加深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信息网络对经济社会的渗透将更为深刻、影响更为强烈。同时,“十三五”期间我国互联网发展将从消费互联网时代全面迈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信息网络的触角将触及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等各种生产生活应用均与信息网络息息相关,信息网络成为了像支撑经济社会快速运转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同等重要,又如支撑工业机器正常运转的电力能源一样必须。

从基础设施信息化来看,“十三五”期间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将会进一步加速。“十二五”期间,基于水泥和钢铁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和商品住宅等基础设施投资成为了拉动我经济快速发展的三驾重要马车之一。从短期来看,由于出现了过剩现象,公路、铁路、住宅等基础设施投资步伐已经严重放缓。从另外方面来看,我们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远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智能管控能力弱,智能交通发展受制于软性设施投资的限制,楼宇和家居的智能化还刚处在起步阶段。如何继续让基础设施投资继续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马车,也是“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必须要考虑的全局性问题。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走一条“水泥+钢铁+数字”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道路,将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必然需求。

从信息资源来看,“十三五”期间信息资源将开始成为必不可缺的生产要素。信息化的本质是联网和数据流动,信息化的效能要释放出来,必须依靠网络让数据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充分流动起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推动信息化建设,都是在强化各部门信息化单项应用和集成应用,虽然某种程度上提高了部门工作效率,但也促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的形成,以至于数据资源的效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十二五”期间我国各类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也为加速部门间数据流动准备了充分条件,大数据创造C2B个性化定制电子商务、需求营销、网络众创空间、网络协同制造、3D打印、智能物流、O2O移动服务等新的模式的出现,迫切需要加快部门内部应用系统与社会网络大平台的连接,促进数据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自由充分流动,信息资源成为驱动整个生产、经营、销售和消费的最为核心的要素。

从信息化应用来看,“十三五”期间互联网跨界融合应用将向深层次推进。由于移动智能终端普及应用和宽带网络普及提速,为互联网在各领域的深入融合应用奠定了基础条件。“十二五”期间,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较快地推动各领域改革向深层次推进,媒体、出版、零售、娱乐等领域率先应用互联网有效地推进了各领域的改革,释放了发展活力,成为了引领互联网发展的先导力量。当前交通、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加速互联网应用,正倒逼着各领域普遍遭受诟病的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推进了普遍服务。“十三五”期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间,互联网向来是推动各领域改革的先锋力量,互联网跨界融合应用不仅是国家“互联网+”战略实施的需要,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因此,“十三五”期间互联网跨界融合应用将会进一步加速发展,向着改革的深水领域推进。

从产业信息化来看,产业互联网化将成为“十三五”期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互联网初步应用,进入“十三五”期间,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互联网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将更加紧密,互联网将会更加强烈地推动各领域业态和模式创新。农业物联网将会得到大规模应用,农业电子商务将会得到大规模发展,农业节水节肥、控温控湿和保氧保质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精准农业、精细农业、订单农业将会普及推广。“十三五”期间互联网将成为工业转型升级最为核心的驱动力,工业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产品质量型和差异化竞争,将迫使工业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柔性制造、数据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型生产模式将会成为工业的主流生产模式。从服务业来看,电子商务和服务的融合将会更加紧密,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的创新,C2B电子商务、社区电商、农村电商、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和电商O2O服务等各种电商模式,将普遍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

从网络安全来看,“十三五”期间网络安全将会触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由于互联网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各环节的普遍应用,互联网对各领域的影响如同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电和水一样重要,断网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将不亚于断电断水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网络安全的影响将会从网络本省全面延伸到实体经济。信息网络的影响将不再是局部性和领域性,而成为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网络安全就像会火灾隐患一样无处不在,网络安全事件影响将不再仅是网络服务本身,而会触一发动全身,甚至会引起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因此,“十三五”期间,网络安全保障范围将基础网络、重要信息系统扩展到连接整个社会的信息物理系统。

   

三、“十三五”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互联网+”、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历史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推进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转型发展、城市公共服务和应用系统建设,促进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为政府构建更高效的运行和管理平台,为企业创造更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公众提供更便利的生活工作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城市管理从粗放管理向智慧管理转变,打造具有萍乡特点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加快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领,市场主导

  强化信息化规划布局、顶层设计、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统筹协调,确保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利用。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引导,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营造公平、开放、合作的氛围,调动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领、市场化运作的信息化推进模式。

  2.需求牵引,创新机制

  坚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城市运行、社会管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的现实需求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建设模式、投融资机制和运维管理模式等创新,通过创新技术应用和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业活力。

  3.深度融合,产业升级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深入落实“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坚持自主创新与协同合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加大对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进新兴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培育壮大信息经济。

  4.共建共享,惠及民生

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综合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以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全民。

  5.可管可控,确保安全

  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的关系,跟踪、研判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带来新的安全问题,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安全、有序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覆盖城乡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信息资源有效整合,电子政务体系较完备且应用深化普及,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城乡信息鸿沟明显缩小;信息化与工业、农业及服务业深度融合,产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信息化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发展水平迈进省内先进行列。

1.信息基础设施扩容提质。加快实施宽带工程,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3G/4G用户普及率超过70%,“无线城市”基本建成,市中心城区无线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县市区、乡镇城区无线网络热点覆盖率达70%以上。加快“光网城市”战略的实施,城市光纤到户覆盖率提升至100%,农村行政村通宽带的比例达100%以上,全市城市和农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分别达到70%20%以上,城市用户、农村镇区光纤接入能力分别达到300Mbps50Mbps以上。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业务进一步普及应用。

2.电子政务体系更加完备且应用深化普及。覆盖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形成并延伸至乡镇基层政府,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90%。基于云计算的市电子政务云平台建成,云平台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安全运营,电子政务在政府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和应急

指挥救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公共服务及数据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实现数据资源的价值开发及增值服务。
  3.
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经济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信息化与工业、农业及服务业深度融合,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加快工业和农业及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把工业技术、农业技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同步发展、相互融合作为新的动力,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在重点行业企业ERPMESPLM普及率和工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指数较高的基础上,向工业制造4.0发展,中小企业继续推进ERPMESPLM等应用,提升工业应用指数,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流通、企业管理等业务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到2020年,传统产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推进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建设,30家企业成为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个园区成为两化融合示范园区。

4.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城乡信息鸿沟明显缩小。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开发和利用,社会信用、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重大业务协同应用取得实效,教育、卫生、社区生活服务等公众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信息惠民服务体系实现民生服务便捷化、智能化和一体化。建成公共安全、智慧交通应用系统,以及涵盖国土、水利、环保、林业等部门的环境资源管理系统。

5.推进信息化应用创新创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抢抓“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加大政策引导和集聚发展,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产业创新发展,打造“信息技术研发高地”、“大数据应用服务高地”和“移动互联网创新高地”,提高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6.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监管、数据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基本建成,公共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和开发利用,制约信息化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障碍和政策瓶颈得到逐步化解。适应新技术发站的信息安全新型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和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制度普遍建立,网络信任体系、市级政务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信息安全事件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和应急能力全面增强。

萍乡市“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2015

      
      

2020

      
      

年均

      

增长

      
      

指标类型

      
      

一、信息基础设施

      
      

行政村光缆通达率(%

      
      

90

      
      

100

      
      

2

      
      

预期性

      
      

移动电话普及率(%

      
      

68

      
      

95

      
      

5.4

      
      

预期性

      
      

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数(万户)

      
      

30

      
      

45

      
      

3

      
      

预期性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58.8

      
      

73

      
      

2.84

      
      

预期性

      
      

移动宽带用户(万户)

      
      

144

      
      

170

      
      

3.2

      
      

预期性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43.7

      
      

95

      
      

10.2

      
      

预期性

      
      

城市固定宽带用户网络接入能力(Mbps

      
      

20

      
      

100

      
      

16

      
      

预期性

      
      

农村用户网络宽带接入能力(Mbps

      
      

4

      
      

50

      
      

9.2

      
      

预期性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97.61

      
      

99

      
      

0.28

      
      

预期性

      
      

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万户)

      
      

98.64

      
      

99.5

      
      

0.17

      
      

预期性

      
      

二、经济领域信息化

      
      

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数(个)

      
      

1

      
      

3

      
      

-

      
      

预期性

      
      

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数(个)

      
      

11

      
      

30

      
      

-

      
      

预期性

      
      

省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个)

      
      

2

      
      

15

      
      

-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率(%

      
      

48

      
      

80

      
      

6.4

      
      

预期性

      
      

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

      
      

56

      
      

90

      
      

6.8

      
      

预期性

      
      

信息技术应用对节能减排贡献率(%

      
      

-

      
      

>30

      
      

-

      
      

预期性

      
      

中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环节的信息化比例(%

      
      

46

      
      

76

      
      

6

      
      

预期性

      
      

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15.8

      
      

40

      
      

4.84

      
      

预期性

      
      

通信行业、软件和服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11.8

      
      

40

      
      

5.64

      
      

预期性

      
      

电子商务年交易总额(亿元)

      
      

230

      
      

800

      
      

114

      
      

预期性

      
      

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指数(%

      
      

10

      
      

65

      
      

11

      
      

预期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企业数(个)

      
      

12

      
      

100

      
      

-

      
      

预期性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物联网应用率(%

      
      

0

      
      

100

      
      

20

      
      

预期性

      
      

农产品网络营销额(亿元)

      
      

4

      
      

20

      
      

3.2

      
      

预期性

      
      

三、社会领域信息化

      
      

政府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

      
      

-

      
      

>95

      
      

-

      
      

约束性

      
      

政府信息网上公开率(%

      
      

-

      
      

95

      
      

-

      
      

约束性

      
      

网上一站式服务群众满意度(%

      
      

-

      
      

>90

      
      

-

      
      

约束性

      
      

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信息化覆盖众人口(%

      
      

20

      
      

100

      
      

16

      
      

约束性

      
      

城乡居民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

      
      

20

      
      

100

      
      

16

      
      

约束性

      
      

三甲医院具备开展远程医疗的基础条件(%

      
      

30

      
      

70

      
      

8

      
      

预期性

      
      

城乡居民社保卡和医保卡覆盖率(%

      
      

30

      
      

100

      
      

14

      
      

预期性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

      
      

>90

      
      

-

      
      

约束性

      
      

宽带网络校校通(%

      
      

93.28

      
      

100

      
      

1.34

      
      

预期性

      
      

优质资源班班通(%

      
      

58

      
      

100

      
      

8.4

      
      

预期性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1.89

      
      

100

      
      

19.62

      
      

预期性

      
      

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量(TB

      
      

10

      
      

50

      
      

8

      
      

预期性

      
      

数字档案馆数字资源量(TB

      
      

1.5

      
      

25

      
      

4.7

      
      

预期性

      

 

四、“十三五”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十三五”期间,坚持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为主线,着力加快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融合发展,构建功能完善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城市信息资源高效融合的公共信息服务支撑平台,催生一批成熟助力经济产业发展、城市管理、政务建设和民生保障服务的重点应用,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信息化水平高的行业企业,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市通信管线、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优化各类城域网络,提高话音、视频、数据等多业务综合承载能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优化基础接入网建设模式,提高接入网共建共享水平。全面提升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无处不在、全面覆盖、高速稳定、安全可靠的感知、传输网络,为发展互联网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持续有力的宽带网络资源支撑。推动政府、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网站系统及商用网站系统进行IPv6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业务承载能力和应用服务水平,实现多制式网络和业务协调发展。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部署和商用,推进公众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融合发展。

专栏一

1.宽带城市建设

通过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光网、无线全覆盖。将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县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动通信运营商加大资源投入,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加快光纤宽带接入网络建设进程,全面提升宽带接入能力。重点推进政府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公共文化场馆、科技园区、商务楼宇、宾馆酒店、社区等单位和场所的光纤宽带接入,率先完成通信网和政务网的“全光化”改造和无线覆盖。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推动农村宽带入乡进村。

2.三网融合

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步伐,促进广电与电信网络的对等互联、深度融合,加快发展融合业务和网络产业,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丰富信息消费内容、产品和服务,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

(二)以信息化推进产业转型发展

深入推进信息化与产业经济融合发展,将产业互联网化作为产业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关键作用,驱动产业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专栏二:

1.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深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融合应用,通过大数据、传感器、互联网和人的有机结合,探索制造业由单纯的产品制造业向服务制造业转变;由规模化产品向个性化定制产品延展;由集中式组织管理模式向基于互联网的组织分散管理的模式和制造资源云化的方式转变,突破智慧和机器的界限,实现工业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大力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推进工业生产过程信息共享、系统整合、智能控制和协同制造,提高精准制造、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大力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建设,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持续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重点支持一批信息化重点企业和园区,形成一批全市企业信息化示范点。引导一批先进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和园区,建设一批工业设计和产品开发公共技术服务网络平台,推进一批行业信息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其中,以龙发实业、甘源食品、柯美纸业为代表的企业主攻流程制造型智能工厂方向,以华建电力、方圆实业、普天高科为代表的企业主攻远程诊断、在线监测等智能服务方向,以德博科技、鑫通机械为代表的企业主攻离散制造型数字工厂方向,以一互电气、金葵能源为代表的企业主攻信息技术嵌入的智能装备方向,以安智物流、中材电瓷为代表的企业主攻安全生产和能源管理的智能管理方向,以慧成精密、互通信息为代表的企业主攻个性化定制、电子商务方向。

2.电子商务拓展工程

深化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支持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培育新型消费模式。推进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的互动发展,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以互通、商派等企业为龙头,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络零售平台,支持和鼓励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商业模式,深化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有机融,推动移动电子商务从生活服务领域向工农业生产服务领域延伸。通过与国内优秀电商平台的战略合作,使萍乡中小企业快速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扶植本土特色电商平台,支持企业通过O2O方式,以区域实体门店、农村超市为依托,通过线上展示、线下体验、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第三方承保、售后服务的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特色电子商务。

3.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基础设施智能化。坚持以工业化思路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信息化与农业及服务业融合,推进“互联网+农业”。以镇为中心,以镇带村,镇村融合,把创建互联网农业小镇作为重要抓手,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农村商业模式,构建生鲜农产品城乡配送网络,加快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以重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示范,以天涯种业、亚鹏农业、格林米特、宏明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培养壮大现代种养企业、电商化经营企业和专业化服务企业。建设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电子政务连农民、信息技术兴农业。推动精细作业、智能控制、远程诊断、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建设农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完成风、光、水、电、热、肥和农药等数据的采集和环境控制,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智能化服务,有效提高农业集约化生产程度。

4.文化旅游信息化工程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管理、美化、宣扬萍乡市的旅游及文化资源,采用虚拟现实及多媒体技术建立网上博物馆及景区,在游客服务、景区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企业等方面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以武功山、杨岐山、荷花园、安源纪念馆、萍乡博物馆、安源大剧院等旅游景区为载体,依托互联网在服务、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加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与整合,促进旅游进入触摸、定制、互动的智慧网络时代。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大数据应用,精准营销萍乡特色旅游产品,指导境内外旅游服务产品的创新优化。建设生态旅游气象服务系统,构建以景区天气、气候景观、PM2.5、负氧离子、人体舒适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公共信息发布体系。

(三)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

改造升级全市电子政务网络,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搭建萍乡电子政务云平台,为市直各部门和县区提供按需申请、弹性化服务的信息基础服务资源。提升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逐步完善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房屋、社会保险、档案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强化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专栏三

1.云平台基础共享工程

切实整合党政机关机房、服务器等资源,将市信息中心机房搬迁和云平台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我市电子政务云平台,部门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网络、存储、服务器等基础设施服务资源实行按需申请,弹性服务。将市电子政务核心业务系统,如OA系统、网上办事大厅、政府信息公开、市场监管平台、联合征信平台、数字档案集成管理与共享利用平台,以及各部门的业务系统逐步移植到云平台。城管云、社保云、教育云、医疗卫生云等在市电子政务云上统一规划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2.基础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建设全市唯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中心,编制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交换目录,建立全市基础数据库和大数据中心,基本实现多个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顺畅流转、交换共享和归档存储;对所有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减少部门“数据孤岛”,促进全市范围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与综合利用;利用共享交换平台的数据资源,建立本地大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为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市场监管信息平台

依托萍乡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成全市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构建高效的跨部门联动和业务协同机制,建立数据分析机制和模型,提高市场监管信息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水平。

4.电子政务安全工程

建设信息安全协调、政府网站实时监测、互联网出口监测、政务外网骨干网在线检测等系统,利用新一代的通信技术和VPN ,以及入侵防御、防病毒、防垃圾邮件、安全认证、容灾备份等技术,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安全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到2020年,实现中央到地方网络全面互联互通,网络按需覆盖到县级以上各级政务部门,服务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决策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基本实现全网统一信任服务,形成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综合运维体系,网络安全防控能力和自主可控水平显著提升;云计算、无线移动接入等新技术安全应用取得突破,网络融合创新发展水平有效提升。

(四)以信息化推动新经济发展

要深化新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新领域的突破发展,带动新经济、新业态成长壮大,以信息化带动创新创业,促进分享经济、信息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打造动力持续的新引擎。

专栏四

1.大力推进创新创业

鼓励产业园区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工场、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和投融资等“双创”平台,积极发展用户深度参与、产业链高度协同的创新模式,其中,大力推动开发区以医药食品和装备制造两个产业为着力方向、上栗县以烟花爆竹产业和电力控制为着力方向、芦溪县以电瓷产业为着力方向、湘东区以节能环保产业为着力方向。鼓励企业开放“双创”平台,加强与各类创业创新基地、众创空间、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平台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服务,推动信息经济发展。鼓励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制造业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或合作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互联网“双创”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实现制造能力在线发布、协同和交易,打破企业界限,共享技术、设备和服务,提升中小企业快速响应和柔性高效的供给能力,发展分享经济。

2.加快发展新经济

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在产业经济中的创新应用,催生带动新业态发展。积极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联合,推进研发、生产、服务等制造资源聚集和开放共享,开展创新创业、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管理咨询、检验检测、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现代物流、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探索新型生产和商业模式,激发新业态的发展动能。

3.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应用

以安源区北斗大数据应用为契机,推进北斗导航、位置服务、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的深度融合,鼓励北斗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融合发展;推动北斗系统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提高北斗智能终端应用规模,加快培育和发展北斗卫星导航智能终端在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重要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发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城市应急管理、人身安全保障等方面应用的北斗智能终端产品。

4.加快新业态发展

加快推进新业态与“互联网+”行动相结合,提高产业设计的信息化水平,支持产业设计相关软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鼓励产业设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依托产业集群建设区域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运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传统营销和服务方式的转变。

5.引资引智工程

聚焦世界500强、行业100强,挖掘合作结合点,加速引进和培育新经济骨干企业,力争形成引进一个、招来一群、带动一片的局面,加快打造新业态、新产业,拓展新经济产业链,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支撑、协同合作的新经济生态体系。积极推进PPP等形式的信息化对外合作,进一步扩大金融、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信息化的引资规模。实施政府与企业、高校携手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将“互联网+”人才(团队)纳入市人才工作重点,在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鼓励互联网龙头企业设立培训机构,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五)以信息惠民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加快信息化与民生领域应用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撑性和带动性作用,推动信息惠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逐步增多优化、公共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多元、社会管理的模式不断创新优化、综合化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智能化水平稳步提高、普惠化水平全面提升。

专栏五

1.智慧教育

建立各阶段适龄入学人口基础数据库、学生基础数据库和终身电子学籍档案等,推动形成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工程、教育宽带网络“校校通”、“班班通”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校园建设,完善“平安校园”,打造“智能校园”。推动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应用,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终身学习和教育管理的智慧化应用服务,加快发展远程教育,推动教育模式改革。

2.智慧文化

加强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和广播电视数字节目制作中心等公益设施建设,构建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发展数字出版业,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持开发具有萍乡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打造数字内容产业链,培育新型数字文化娱乐消费。

3.智慧医疗

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为基础,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逐步将医疗服务、卫生保障、疾病控制等各项业务系统整合、联通起来,构建面向区域内全体居民及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和公平程度。

4.智慧社区

整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人口计生、公安等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覆盖市、县、街道、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基本建成以社区基本情况、党务、组织、居民信息、社会保障、综合治安、文体活动、环境卫生等为日常管理内容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打造“智慧社区”。

5.智慧出行

探索开展跨部门、跨地域的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组织交通、旅游、公安、气象、安监、地震、测绘等部门,建立综合交通服务大数据平台和旅游投诉及评价全媒体交互中心,提供出行信息和交通诱导等增值服务,实现对旅游城市、重点景区游客流量的实时监控和预警疏导。

6.智慧医药食品

利用物联网技术、溯源技术、防伪技术、条码技术、云计算等技术,加快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强化食品药品电子追溯,方便信息公开查询。

7.市民一卡通

建立完善全市集中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水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等信息系统和平台,加强减灾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化服务。以社会保障卡为基础,整合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等信息资源,推进市民服务“一卡通”工程。

(六)以信息化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化与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加强市政、环境、交通、应急等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加强城市基础数据和信息资源采集与动态管理,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专栏六

1.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城乡规划统筹考虑、一体化建设,提高信息化在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相关规划中的比重,强化信息化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加快实现信息化与全市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城镇服务管理等领域协调发展,促进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2.推进城镇基础设施智能化

加快传感器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在城市运行关键领域建设一批城镇基础设施智能感应系统、环境感知系统、远程监控服务系统。推进RFID网络、视频监控网络、无线电监测网络的共建共享,统筹传感设备、无线通信设备、控制设备和摄像头等各类智能终端在交通、给排水、能源、通信、环保、防灾与安全生产等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应用,加强对地下管线的实时监控,形成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感知网络,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3.智慧环保

一是环境质量监控,主要是对自来水源地环境质量的监控和电子防护,实现连续、及时、准确地监测目标区域的饮用水质及其变化状况,重点加强对萍乡排污的监控,以及对空气质量和辐射环境质量的监控;二是移动源监控,主要是对医疗废弃物、机动车交通污染排放的监控;三是结合环保能力建设,完善环境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强化防灾减灾能力。

4.智慧应急

基于萍乡电子政务现有基础网络和应用系统,以协同为目标、整合为手段,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联合110119120以及环保监测、防汛抗旱、防空防灾、地震监测、气象预测、安全生产等专业系统,完善统一的智能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应急指挥中心,提高各种政务资源指挥调度的效率,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5.智慧城管

分期建成覆盖市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整合空间信息、政务信息、监控信息等城市管理资源,构建数字化大城管信息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的精确定位,创建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发展智慧管网,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管网管理信息化和运行智能化。

6.智慧公安

统筹推进公安专业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应用警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签章系统、移动警务应用系统、巡逻车移动监控和道路监控系统,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反恐维稳、安全防范、监所管理、交通管理和消防安全等领域,建设公共安全物联网信号监测系统。

7.中心城区沉降信息化工程

针对萍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实情况,结合煤矿企业开采所造成的地面沉降、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频发现状,借助于现代的监测手段、通过建立城市地质监测数据库和地面沉降实时监测数据库等,开发中心城区地面沉降、水位下降监测系统,积累资源枯竭型城市地质变化数据、为城市规划和空间发展提供决策数据支撑。

(七)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相辅相成,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一手抓监督管理,一手抓技术支撑,提升应对网络攻击威胁的能力,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防御和威慑能力,加大数据资源和用户信息安全防护力度,强化网络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构建安全有序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专栏七

1.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机制建设

加强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实现互联网数据资源的安全存储与灾难备份,推动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健全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强化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提高信息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推动信息安全风险测评、等级保护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2.加强重点领域信息安全保障

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能力,完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安全管理,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推进党政机关互联网集中统一接入。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健全重要数据资源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防护体系,确保在涉及安全稳定等重要领域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加强能源、交通、金融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的安全防护和管理;推动电子签名在金融、铁路、电力、通信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加强全市档案数据备份工作,实现档案数据的异地异质备份。

3.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增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大无线电安全管理和重要信息系统无线电频率保障力度。加强对互联网网站、地址、域名、信息内容和接入服务单位的管理,规范互联网服务市场秩序。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保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安全,强化企业、机构在网络经济活动中保护用户数据和国家基础数据的责任。完善网络信用体系,加强网络舆情研判,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倡导行业自律,发挥网民和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教育,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增强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推进相关政策落实和重大项目实施,建立促进信息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解决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协同配合,抓好政策落实,为信息化发展有利条件。

(二)加大支持力度

强化财政资金引导,用于基础设施升级、公共平台建设、数据交易补贴、重点应用项目、初创企业补助、商业模式创新和贷款贴息支持等。加大对全市信息化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鼓励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学研用合作,建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各类投资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重点支持信息化发展重点项目、示范企业、产业基地以及“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发展的认识,营造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浓厚氛围。将信息化项目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予以安排,为相关项目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开辟绿色通道。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企业的税收,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政策参照执行。

(四)支持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建立和引进信息化研发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机构,开展信息化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等相关研究,推进用于整合、处理、管理、分析的信息化研究成果市场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应用技术和信息化产品。支持本地中小微企业从事信息服务,面向细分行业或领域开展信息化应用服务的研究和探索,包括信息化相关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数据共享、应用推广等,形成开发合作、协同发展的信息化技术、产业和应用生态体系。

(五)培育应用市场

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措施放开市场需求,带领全社会采购和使用信息化服务,以市场培育带动产业开发。将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云平台等信息化应用列入服务外包采购目录,在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并引导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企业和机构将非核心的信息化应用业务进行外包。鼓励各级各部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免费的公共云服务,以培育和壮大应用市场。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鼓励各级政府采购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提升信息化能力。

(六)注重人才建设

将互联网领域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引智项目,吸引市外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萍乡创新创业。鼓励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结合市场业务拓展,整合自身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训。结合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等,开展信息技术人才培训。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信息化方面的相关人才。组织开展专家咨询活动,建立专家服务长效机制。

 



隐私声明 版权声明 功能说明 常见问题
主办: 萍乡市人民政府  承办: 萍乡市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  萍乡市信息中心
运行管理: www.bet3365网站服务中心  赣ICP备05006704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6030202000134
萍乡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电话:0799-6881101 举报平台